我觀察到現在這個世代的父母親,其實已經比較少有人,是完全採極度權威的方式,去限制孩子的作為,反而是陷入另外一種困境是:一方面想要學著當開明的父母、學會「放手」,另一方面,又有很深的不安,深怕這手一旦放開,孩子會不會受傷、走錯路?孩子出去外面的世界,還會不會回來?
我也常看到在青春期,孩子與父母常常會陷入一種循環:孩子想要長大,但因為剛開始學習自主、做選擇,的確常常會做出許多令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因為擔心孩子,會想出手保護孩子、避免孩子受傷,但保護一不小心太過用力,在孩子耳裡聽起來,就會變成一句句的限制、否定,甚至指責著自己總是不夠好的批評;孩子也因為父母愛子心切的保護,反而更沒有機會「學習犯錯、學習長大。」
- 一、孩子:我以為你恨透我了
對孩子而言,孩子常常感覺父母親不了解自已、不支持自己,而讓孩子最不服氣的是:「為什麼爸媽都不相信我」,而那種不被父母相信的感覺,會讓孩子有時候會更想要做出一些看起來危險、衝動的事情,以「證明」自己「才不是像大人說的那樣」。
而孩子也常常會因為,長期以來,沒有辦法好好地把自己心中的意思講給父母聽,父母又太急著糾正孩子,而沒辦法好好聽孩子說話,累積了很多孩子跟父母溝通的挫折感。那個挫折感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跟父母敞開心胸,因為孩子在還沒有開口之前,孩子的心態上就已經等著被拒絕、再次失望。
孩子既氣父母聽不懂自己說話,更氣自己沒辦法好好說給父母聽,但心底最害怕的是,父母其實根本不重視自己、不愛自己。所以為了抵抗長期以來溝通的挫折感,抵抗「父母可能根本不在意自己」這件事情「成真」,所以孩子也常常會選擇把自己封閉起來,好像這樣就不會感受到那種很深的挫敗與不被愛的感覺。
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平常要嘛不發一語,但表情死寂悲憤,一開口就老師、父母親衝突不斷,甚至離家出走。但在我跟他的爸媽談完之後,我告訴孩子,爸媽其實很在意他的一舉一動,甚至會在自己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因為衝突、甚至某些傷到孩子的話而流淚時,孩子告訴我:「在你告訴我之前,我一直以為,他們恨透我了。」
但其實父母只是好努力地想要做出一些「對」的事情,但不知怎麼地,總是弄巧成拙,最後演變成雙方都很受傷的困境。
- 二、父母:會不會,你不再需要我了?
而對父母而言,其實同樣是很挫折的。父母一直以來,一手帶著孩子長大,孩子的悲喜、成就好壞,常常成為父母榮辱。對孩子有期待,是父母的人之常情。父母因為愛孩子,也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有時候「最好」,變成了無法忍受孩子身上有一點點「不好」。
而當父母的「善意」,到孩子耳裡,全都變成了指責跟否定時,父母也會覺得非常挫敗。會覺得自已那麼努力,卻沒有辦法被孩子看見,那種「辛苦了大半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的不平衡感就會很容易出現。
而父母其實最害怕的,其實是「對孩子沒有任何一丁點的影響力」,尤其是從小到大,對於孩子的人生,原本是有很大的掌控權的父母,但到了青春期,發現孩子竟然「變了」,父母開始會有一種「失控感」,他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新」的孩子。
而父母害怕自己沒有影響力,其實更深的,是一種對於自已價值感的恐懼,父母親不確定自己這樣做對不對、不知道其他人怎麼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夠重要」,重要到孩子願意好好地把自已的話當做一回事。當父母越不確定、越害怕自己「沒有用」的時候,為了抵抗這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就會忍不住更「用力」、「大聲」地糾正孩子,力道過強時,對孩子而言就容易不小心變成一種指責,甚至控制。
但有時候仔細去聽,父母要的真的很簡單,父母只希望孩子的一個肯定、一個看見,甚至只是一個「請你不要那麼容易推開媽媽 / 爸爸我,我也好想要跟你靠近,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微薄期待罷了。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有時候父母也只是想跟孩子確認:「難道你真的那麼討厭我嗎?我是個有用的父母嗎?會不會,你不再需要我了?」
- 三、我跟你,都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 四、父母還能做什麼?
1. 問自己:「我最害怕、恐懼的會是什麼?」
2. 我的底線在哪?
對我而言,思考底線,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因為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在這條底線之前,都是可以容忍的。」頓時間,心裡面會出現很大的彈性與空間。
例如對我而言,我的底線,大概就是不要去危害到孩子的生命安全。我就可以在孩子的成績不好、交男女朋友的時候,比較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因為我知道「不管怎麼樣,人至少還好好的。」也更有機會回過頭來,關心眼前這個孩子。
3. 看見「孩子」,而不只是看見問題行為
而當你開始有力氣,去看見孩子這個「人」,或許就有機會發現,孩子在做出某些決定的時候,或許也是惶恐的,失敗的時候也是挫折的,在跟父母溝通的時候,也是誠惶誠恐又好希望被父母認可的。當你能夠這樣去看見孩子的心情,而不急著糾正行為的時候,孩子也會在心中開始醞釀一種感覺:「爸爸/媽媽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樣了?」甚至因為父母開始給出更大的空間與彈性讓孩子去犯錯,孩子也會學會:「沒有爸媽在後面保護我,我需要更謹慎一點,去面對我的選擇。」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