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脆弱-歸屬感與愛

脆弱-歸屬感與愛

當我們不分享心中的秘密傷痛,身為人的正常困惑及傷痛就會變質,

我們因為無人作伴所感受到的渴望、恐懼、和痛苦,就會變成疏離、

嫉妒和較量。                                       ~ 魯米

 
文/ 林紫筠  實習心理師
編修/莊微白 諮商心理師
 

    TED有個頗受歡迎的演講脆弱的力量,講者是Brené Brow,她曾個過為期一年的研究,想要知道人們害怕、羞恥背後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方法。最後,她的研究結果顯示,人的內在渴求得到 — 愛與歸屬。然而每個人在面對內在愛與歸屬的需求時,卻有二條完全不同的想像、認知及實踐的道路,一條是通往他們想要愛與歸屬的幸褔之地,另一條卻走向孤單且人際疏離的位置。

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差別的呢?大部份的人都想要愛與歸屬,但又是什麼導致我們走向孤單且疏離的位置?

 

一、對完美的追逐   

童稚時期背負著生存的壓力,讓孩童擁有絶佳的觀察力及敏感度,再加上發展歷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背景,此時所習得的對人際的解讀,讓我們認為一定要完美,方可得到愛與歸屬。

懷揣著童年時期的認知及至成年,許多人雖已擺脫童年的身形樣貌,然而一定要完美的童稚想法,仍固著在此成年人身上,許多人終其一生努力奮鬥、追逐並期待著完美總有一天會降臨,然而更多的可能是在完美尚未降臨之前,我們已身心耗竭。

 

二、完美,阻擋了真實關係的建立

這種超越事實的想像,不僅讓我們無法悅納自己,並無法成為一個真實且完整的人,並對自己的不完美感到羞恥,此種羞恥感常常讓我們在關係中感到無比擔心,擔心自己的不完美、害怕不被喜歡、擔心被看穿、害怕人們終究會發現我們的真實而離棄。

這些腦海中排山倒海而來想像中的恐懼,不僅掐住了我們的脖子,更在愛與歸屬來訪時,我們卻奪門而逃。再者,當我們忙著追逐完美時,讓我們看不到關係中的對方,也看不到關係中彼此互動的美和善,因而錯失與人相交的機會,最後形成人際疏離或形單影隻的狀況。

 

三、接納不完美承認脆弱

    研究中另一群覺得自己有愛跟歸屬感的人們,他們又做了些什麼,才能獲得他們想要的愛與歸屬,答案是接納真實的自己,擁抱自己的脆弱,並有勇氣在人際間承認自身的不完美,並讓愛與關懷得以流尚其間。

在帶領團體諮商時,我很喜歡設計一個活動叫「循環圈」。這個活動起源於社會劇,進行方式是讓團體成員先圍成一個圓圈,以輪流的方式,陳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喜好。陳述的句形是 :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XXXX。」(: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每天要喝一杯無糖珍奶。主述者在說完後,將腳往前邁進一步,若團員有人和主述者有相同情況時,也跟著往前邁進一步。此時可能會有若干人和主述者陳述的情形相同,則再逐一邀請這些往前邁進一步的人,個別陳述他們的狀況。

通常在第一圈時,大家可能都會說些日常日生的瑣事,這些瑣事,可能會引起歡笑,但慢慢的夥伴的戒心及緊張漸漸變淡,也漸漸創造出雷同的歸屬感。到了第二圈,可能就會有人冒出,覺得自己有些怪僻的陳述,但還是會找到臭味相同的伙伴,而且往往彼此還會驚呼連連。到了第三圈,有時會開始冒出一些對自己的質疑,或是覺得難以對外人言說的習性或過往,但即便再被自身歸類為難以向外人言說的生命經驗或秘密,都還是能找到有類似相同經驗的夥伴。

這個活動讓我體會到,當我們不分享心中的秘密並將此傷痛掩埋,身為人的正常困惑及傷痛就會變質成阻礙我們與人親近的恐懼和焦慮。

 

四、接納脆弱、擁抱愛

    歸屬感和獨持性,在我看來是人們得以安適及存在價值的所依。然而在這個活動中,因為「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讓我們更貼近彼此也更有了惺惺相惜,而這份感受帶來了歸屬與愛。

當我們不再忙著追逐完美時,我們固著於因為自身的不完美而不被愛,我們可以一致性的表達,也就更有心力看到關係中彼此對方真實的存在,愛與歸屬因為情感的流動、情緒的涵容,都有了更大的流淌空間。

 

補充二場演講資料: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CvmsMzlF7o&t=204s&ab_channel=TED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rLUnKa4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