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人際關係中的換位思考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大多數的人習慣用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而這樣的慣性在某些時刻常會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或是在既有的衝突中增加衝突性,所以在人際關係中的能力中,有一種叫做換位思考,這是一種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和感受經驗的能力。其實常常相同的一件事情會因為位置不同而感受不同,例如,當客戶買東西的時候覺得商家賺太多錢,當商家時又覺得客戶太挑剔;或者當女兒在婆家時希望女兒不用做太多事情好命些,當面對媳婦時又覺得媳婦做太少事情。
 

在不同知覺角度思考,理解不同而結果就有了不同。分享兩個我聽到的故事:1、有個瞎子去拜訪一位朋友,晚上臨走時朋友給了瞎子一個燈籠,瞎子生氣的說你明知道我看不見還給我燈籠,朋友回應他說,你看不見,但其他的人看得見你,你帶著比較安全,瞎子聽了很感動。2、有位老師很熱心的帶著青少年參加活動,途中發生意外需要捐血,這位青少年血型符合對卻猶豫是否要捐,旁人看不過去說:「你的老師對你這麼好,你捐個血卻這樣猶豫」,這個青少年又想了一會兒,看似猶豫地說:「好吧!」,當醫生準備抽血時,青少年問醫生能否在死前再讓我跟家人說說話,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捐血對這位青少年而言是捐出生命,而這位青少年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做了這個決定。

 

我的工作經驗中也看見不少類似的情況:因理解不同而結果有了不同。例如有個女士跟我抱怨公婆搬走並把房子留給他們住,公婆還收了點孝親費,這位女士對於房子幾乎放滿了公婆住的時候的東西感到生氣,她覺得沒有屬於自己完整的空間,後來聽到公婆跟先生的對話才知道公婆疼愛兒子所以把很多東西都留給他們,雖然也有些東西是屬於公婆自己的東西,因為內心的分離焦慮而沒搬走佔了空間,但她也開始理解到公婆對分離的擔憂,並決定給公婆多一些時間適應新環境之後,再做進一步的溝通。

 

換位思考也是一種知覺角度的改變,若能具備你、我、他三種知覺角度,那麼面對各種人際關係勢必為自己帶來更有彈性的空間,以及人際滿意度也會提升。當我聽到甘地的故事時,對他的人際智慧感到佩服,甘地是印度國父,當初他領導印度脫離英國的統治,這其間有許多的衝突,每每面對這些挑戰,甘地會站在「我」的位置思考自己的需要、期望或目標,然後也會站在「你」的位置,也就是英國統治者的位置思考期望或需要是什麼,然後再站在一個第三者「他」的位置看著自己和談判者的兩種角度,最後形成一個他覺得最適切並且有希望的目標。在人際關係中,尤其面對人際衝突時,能夠彈性地在這三種角度思考,除了減少自己情緒化的反應外,也較容易形成一個自己和他人都能接受的結果。

 

        換位思考是一種心理能力,人一出生是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慢慢地學會去看見他人的存在與理解他人感受,在足夠好的養育環境下長大,便能培養出這樣的心理能力,但很多人並不是在這麼理想的情況下長大,需要後天的學習與成長來增進這樣的能力。像在管教小孩時,當我情緒上來怒罵小孩後,我也會想一想剛剛的情境中,小孩的感受是什麼,怎麼樣做可以達成管教的目的又不會造成小孩的心理創傷;同樣地,夫妻生活難免有習慣不同或看不慣的地方,當我對老公有些習慣看不過,會想要指責,可是換位思考一下,我也有我老公看不習慣的地方,若他用指責的方式跟我說我肯定會不舒服不高興,於是我會進一步想如果我老公如何跟我說能讓我聽見而不會變成生氣吵架。

 

在人際關係中,若我們常常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同理回應並尊重他人,就像是在關係銀行中存款一樣,存得越多就越有資源,當哪一天自己的情緒狀況不佳時,這些銀行中的存款便會適時的提款,他人也會包容、體諒自己偶發的情緒化行為。